冬令时节雪纷纷
冬至就要到了,我们将迎来一年中最漫长的夜晚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进冰雪皑皑的冬令时节,感受属于中国人的节气之美。
深深地吸气,让冬日凉爽的气息,抚平脑海中的思绪。“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”
一年的二十四节气,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。古时候的农民没有现代的时间观念,但他们不仅随着四季的歌喉作息,还能分辨一年中七十二种以上的物候迁徙。他们借助节气,判断耕种收割的农时,也跟随节气休养生息,保重身体。见微知著,观侯知节,是古人安身立命的智慧。
现在正是冬天,在古时候,冬天的冬,与终止的终是同一个字。进入冬季, 一切活动都终止了,藏匿了。秋季的作物收晒完毕,收藏起来,动物也藏起来冬眠了。
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,是立冬的日子,这是象征冬季来临的节气。每个节气有十五天,每五天称为一侯,所以一个节气又被称为“三候”。我们常常听到的“一侯二候三候”,就是如此而来。
立冬三候:一侯水始冰,河水才刚刚开始结冰,薄薄的,扔块石子就破了,离真正的寒冷还早。二侯地始冻,大地也变得冰冻,土气凝寒,但还不至于开裂。三候雏入大水为蜃。雏指大鸟,蜃是大蛤,立冬后,大鸟几乎销声匿迹了,而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大蛤,它的外壳,与大鸟的线条和颜色很相似,所以古人认为,雏到立冬后就变成大蛤了。
立冬之后没几天,到农历十月十六,是民俗中“寒婆”的生日。从这一天开始,寒气滋生,天气真的变冷了。
传说,盘古的生日也是在这一天。相传很久很久以前,天和地还没有分开,混沌一团,像一只巨大的鸡蛋。盘古睡在其中,一天变化九次,慢慢长成一个巨人。一万八千年后,盘古用大斧把“鸡蛋”劈开,轻而清的东西上升为天,重而浊的东西下沉为地。盘古头顶天,脚蹬地,天每天高一丈,地每天厚一丈,盘古每天长一丈。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,天变得很高很高……地变得很厚很厚……天和地再也合不起来了。盘古累坏了,倒了下来,他的身体化为山川河流,天地万物。所以,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的创世纪。
在古时候,立冬要举行迎冬的仪式。立冬的前三天,皇帝便开始沐浴,穿整洁的衣服,不喝酒,不吃荤,以表示迎冬的虔诚。到立冬日,穿上黑色的衣服,骑铁色的马,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。冬神名叫禺强,字玄冥。《山海经》里说,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,长相怪异,人面鸟身,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,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。
祭祀冬神的场面十分宏大。汉朝时,由七十个童男童女,一起唱《玄冥》之歌,大意是,天冷了,要收藏好粮食,秋收冬藏。
迎冬大典结束之后,皇帝会赐群臣冬衣。大家穿上新衣服,相互“拜冬”,互道珍重。京城里,家家户户都添上了炉火。初冬降临,人们开始围在炉火边取暖。城里有专门的纸坊,用五颜六色的纸,剪出一尺多长的衣裳,叫寒衣。家里人买回去,在门口烧掉,送给逝去的祖先,让他们在冬天也能暖和一点。
除了祭拜,民间还有“入冬日补冬”的习俗。在寒冷的天气,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,不进能使身体更强壮,还可以帮助御寒。冬天天气干燥,多吃白菜,可以滋阴润燥;而多吃蘑菇,可以清肺益气。
立冬是一冬之始,万物活动尽趋于休止,进入冬眠,以备来春生发。此时,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,所以进入冬季,睡眠也要随着季节转变而改变,早睡晚起,有利于阳气潜藏,蓄积精力。喜欢晨练的人,也要等到太阳升起再开始运动。
若是在冬季感觉寒冷,不妨试试古人的养生方法:“负日之暄”。找一个阳光充足的空旷场地,可以约上三五好友,也可以自己一个人,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,背对着太阳,让温暖的阳光没有阻挡地晒在后背上。闭上眼睛,做几次深呼吸,让暖和的气流顺着脊背,传递到四肢百骸,慢慢的,你会感觉遍体和畅,精力似乎也恢复了。
如果你看过武侠小说,应该听说过“任督二脉”,只要打通任督二脉,就可以练成武功最高境界。在中医里,任脉为阴,督脉为阳,阳气的多少,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。而掌管阳气的督脉,就在人的后背。太阳赋予光明、温养万物,而阳气则温养身体,推动经脉血液,让人精力充沛,健康长寿。
立冬之后,天地忽然就变得空旷了,山河大地,像是用线条勾勒的,简洁、朴素、悠远,人仿佛一下子站到了一个高处,忽然看到了世间的真相。
冬天的第一场雪,总是让人兴奋。雪花纷纷扬扬飘落,天气还不是特别冷,孩子们追着雪乱跑,伸着手,等雪落在掌心,可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样子,就化了。这就是 “小雪”时节的雪,落地即化。鲁迅曾描写过这时的雪:
“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,却永远如粉,如沙,他们绝不粘连,不会洒在屋上、地上、枯草上。屋上的雪早已消化了,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。别的,在晴天之下,旋风忽来,便蓬勃地奋飞,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,如包藏火焰的大雾,旋转而且升腾,弥漫太空……在无边的旷野上,在凛冽的天宇下,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,是雨的精魂……”
小雪三候,一侯,虹藏不见。古人认为,阴阳相交才会有彩虹。小雪时节,阴气旺盛,阳气伏藏,雨水凝成雪,彩虹自然不见了。二候,天气上升,地气下降。三候,闭塞而成冬。万物失去生机,天地闭塞,太阳露面的时间越来越少,天空灰暗,大地阴冷。严寒的冬天开始了。
俗话说,小雪封地,大雪封河。小雪时节,地冻得像冰块一样硬,到了大雪节气,冷得连喝水也冻住了。这时的雪变得很大,像鹅毛,像棉花,像白蝴蝶,像天使……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,像玉一样清,像银一样白,像烟一样轻,像柳絮一样柔,纷纷扬扬地,从彤云密布的天空向下飘洒。树木、房屋披上银装,地上积满厚厚的白雪。
积雪覆盖大地,可以让地面和作物周围的温度,不会因寒流的侵袭而降得很低,让冬天的作物可以度过寒冬。当积雪融化的时候,雪水浸入大地,土壤变得湿润,为春天作物的生长储备能量。雪中的氯化物含量是雨水的五倍,可以让田野变得更加肥沃。所以,人们都说“今冬麦盖三层被,来年枕着馒头睡。”
雪地上,还有一些缩头缩脑的小鸟。大地完全被雪盖住了,找不到一粒粮食,连鸟巢里也落进了雪,它们要么躲在檐角避风,要么站在枝头发呆,全没了往日的活泼。但奇怪的是,最怕冷的寒号鸟反而不叫了。
寒号鸟又叫鹖旦,大雪节气的第一个物候,“鹖旦不鸣”,说的就是寒号鸟。传说,它住在五台山,有四只脚,翅膀多肉,睡觉时倒悬在空中。每到盛夏,它的羽毛会变得丰满绚丽,所以常常很得意,边飞边叫道:“凤凰也不如我”。到了冬天,毛羽全部脱落,很怕冷,半夜里就号叫着,希望天早点亮。但进入大雪时节,深冬严寒,连寒号鸟都不再鸣叫了。
鸟儿不叫了,老虎却蠢蠢欲动,开始寻找伴侣。在扫完雪的空地上,有一种小草,竟然在大雪天里长出新芽来。这就是荔挺,又叫马兰花,长在路旁,草叶柔韧,农民常常用它来编织草帽和草席。
进入深冬,外面寒风呼啸,屋内干燥,加上烤火或吹暖气,不少人会口干舌燥,俗称“上火”。这时,可以多吃芹菜、莴笋等苦味食品,还可以吃梨、萝卜、藕和甘蔗。在大雪的寒季,内在阳气的保养和封藏尤其重要,尽量减少消耗,不熬夜,不做剧烈运动,不大喜大悲,使精神内守,这样才能安稳。
冬天工作的时候,若是感到疲劳,有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可以帮助缓解。将椅子向后挪一挪,双腿向前伸直,脚尖朝自己的方向回勾,脚跟着地。同时,双手十指交叉扣住,手心向上翻转,伸直手臂,尽量充分地向上伸展,找到脊椎被拉长的感觉。保持这个姿势,呼吸5到10次,然后缓缓放下,身体恢复轻松。这个动作可以伸展身体,消除疲劳,帮助身体排毒。心情舒畅,充满蒸腾向上的劲头,整个人也会开朗起来。
大雪过后,冬至就到了。冬至三候,一候蚯蚓结;传说,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;它是农民的好助手,经常在泥土中穿行,能改良土壤,人们叫它“活犁耙”。
二候糜角解;到了冬至,麋鹿的鹿角开始脱落。麋鹿又叫“四不像”,它的角像鹿,尾巴像驴,脖颈像骆驼,曾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动物,被称上古神兽作,《封神榜》中,姜子牙的坐骑就是麋鹿。
三候水泉动。阳气初生,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温热,地下的井水开始向上冒出热气。
过了冬至,白天越来越长,阳气回升,大地消寒回暖。所以,人们把冬至看作一个吉日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古时候,冬至的节日,比过年还要隆重。这一天,朝廷上下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相互拜访。皇帝在这一天要到郊外去举行祭天大典。北京的天坛,就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祭天的地方。
冬至一早,天刚蒙蒙亮,孩子们就在院子里围成圈,拍着手唱《九九歌》: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望,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冬至过后,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。
明代的人家,还会“画九”。在冬至那一天,画一枝素梅,九九八十一朵花瓣。画好了,就贴在木格的窗上做窗纸。每瓣花的中间都是空的,每天填一瓣,等所有的花瓣都填满了,就是九九艳阳天,大地消寒,春暖花开。填梅花还特别有讲究,如果是晴天,就填下面一半,如果是阴天,就填上面一半,刮风填左边,下雨填右边。女儿家每天晨起梳妆的时候,随手抹点胭脂,涂在花瓣上。八十一天之后,梅花就变成了一枝轻暖明媚的春杏。
在北方,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。相传,医圣张仲景在寒风刺骨的冬至里,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,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,于是就吩咐弟子把羊肉、辣椒,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,捞出来剁碎以后,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,再放到锅里煮熟,送给百姓吃。后来,乡亲们的冻耳朵都治好了。从此,每逢冬至,人们争相仿效,形成冬至吃饺子的习惯。
冬至夜,是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。城门关闭,商店停业,战事停息,一切的喧闹都静止了。阳气初生,但力量还十分薄弱,需要小心呵护,才能使阳气不断壮大。《后汉书》说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。”在这一天,不防安定下来,试着静坐、冥想,在一呼一吸中,为身体积蓄能量。
每年的1月6日左右,进入小寒节气。小寒的15天加上大寒15天,是农历十二月中最冷的一个月。俗话说,小寒大寒,冻成一团。可偏偏在这个时候,梅花在僻静冷清的墙角,静静地绽放了。空气中漂浮着如丝如缕的暗香。你抽动鼻翼,深深地吸气,花香似乎来自很遥远的地方,飘渺虚无。然而当你不再刻意地探寻香气,微风又将阵阵梅香送入鼻腔,令人心旷神怡。
梅花过后,山茶花也开了。花瓣层层叠叠,姿态娇艳,灿若云霞,在万物凋零的冬季,令人觉得格外温暖。开在小寒最后五天的水仙花,飘逸出尘,白色的花瓣沾染着晨间的露水,淡黄的花蕊,仿佛每朵花都捧着一个月亮。
花儿们次第开放的时候,隐约就听到腊鼓的声音了。农历十二月初八,腊八节,村里的人们敲起细腰鼓,戴上奇怪的帽子,扮作金刚力士的模样,驱逐瘟疫。
在这一天,人们会喝腊八粥。在腊八前几天,就要把红枣锤破后泡汤,到腊八节,加入梗米,白果,核桃仁,栗子,菱米煮粥。传说,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,寺院在这一天,会做佛事,熬粥、施粥给穷苦之人。纪念佛祖成道,布施四方众生。
过完腊八,天寒地冻,母鸡忽然变得浑身滚烫,羽毛蓬松,“咕咕”地叫个不停,走上几圈后,就跳进鸡窝,再也不肯出来。这时,把家里的鸡蛋拿出来,对着灯火一个个看,里面有阴影的,就放到母鸡的身子底下,让它孵。鸡开始孵卵,大寒就到了。
这时候,河里的冰结得又厚又坚实。冰可以采集了,藏在冰窖里,留着夏天用。古代设有专门掌管冰政的官员,叫“凌人”,还给他配了八十多个手下。在大寒的时候,凌人主持斩伐冰块,冰就藏在山阴处的地窖里。冰块要贮藏够夏天用的三倍,因为到时候,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掉。民间也会采冰,冬天把水放到空阔的田地里,等到大寒,结成冰了,再把冰切割成块,托运到冰窖。
大寒时不仅要贮冰,还要藏雪。把雪密封在罐子里,藏在阴凉处。到第二年夏天,用化了的雪水煎茶烧菜。民间传说,用雪水烧的菜,蚊子和苍蝇都不敢来叮。
大寒之后,年味越来越浓,集市上铺满了年画、春联、糖果、爆竹,人头攒动,一派喜庆。剃头匠夹着包裹,挨家挨户理发,让每个人变得清清爽爽。卖香烛的师傅,挑着担子在街上游走,远远就闻到浓郁的檀香。
在过大年之前,人们会先过小年。在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会祭灶神。传说,灶王爷岁末会回天庭,向玉皇大帝说说这一年来人间发生的事情,玉皇大帝据此对人们进行赏罚。送灶神的时候,人们会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准备清水、料豆和秣草。然后,把麦芽糖融化了,涂在灶王爷的嘴巴上,让他别打老百姓的小报告。
在祭灶的这天,人们还要打扫屋子,清扫灰尘。因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人家中,监管善恶的神,屋里的灰尘就是他的笔记本。当屋子里没有灰尘,干干净净的时候,灶王爷上天见了玉皇大帝,也只说人们的好话了。
转眼间,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夜,也是一年的终止。
小孩们在街巷里放烟花爆竹,火树银花在地面绽放,开出银色、金色、红色的珠花。胆小的孩子捂着耳朵,眼里闪烁着花火的光芒。
吃完年夜饭,家里人聚在一起,围炉团坐,辞年守岁。孩子的脸蛋被炉火映得红彤彤的,像一只饱满的苹果。夜渐渐深了,人们的眼皮也越来越沉,坐在炉火边,身体烤得暖洋洋的,思绪渐渐模糊,和融融的火光化作一团……
城外的路旁,放着六头泥土做的牛。古时候,人们把大寒的形象,想象成一头牛。把泥土做成的土牛,送到城外,就意味着,把大寒送走了。土牛走了,春天就到了……
过完一圈,二十四节气又重新启动。光阴荏苒……四时运转……生生不息的,是节气,也是生命……就像白天和黑夜,首尾相接……无穷无尽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