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心可晴官网
首页
旅行札记
艺术人文
浪漫生活
雅致古风
光影故事
伴你入梦
公告
登录
向往的一天
2021-11-11
by
jing.xing
1387
晨曦的光还没透亮,黄小厨已经穿上速干衣和跑步鞋,近一年来,跑步已经成为他每天早晨的习惯。 夏末初秋的香格里拉,云烟在黛色的山脊缓缓流动,夏花芬芳的气息隐隐浮动, 在乡野间慢跑,清晨的风掠过耳边,步伐有节律地踩踏在泥土路上,一呼一吸,都是花草的馨香。 今天,黄小厨准备带着孩子,跟村里的阿妈进山挖松茸,幸运的话,能在午间做出一盘让人垂涎欲滴的黄油煎松茸。 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,远离污染和人群,是生长松茸的理想场所。附近村庄里的村民,大都靠挖松茸为生。 阿妈背着背篓,手里拿着一根竹棍,步履轻快,在松树和栎树混杂的林中穿行。寻找松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通常走上好一阵子,才能找到一朵。长年累月,阿妈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步伐,黄小厨牵着孩子的手跟在后面,额头上已微微出汗。 松茸是野生菌中的贵族,生长十分缓慢,一般需要五六年才能产出。因为香气馥郁,稍微炙烤,就会散发出一股浓烈的馨香。中国人饮食向来重气味重养生,凝聚山林香气的松茸,新鲜又营养,自然被奉为珍品。 阿妈说,村里人没有吃松茸的习惯,早些年,松茸才几毛钱一斤,近年来,因为城里人的追捧,松茸身价飞涨,村里人靠挖松茸,过上了更好的日子。 不过,要挣到这份钱,需要付出异常的辛苦。 每年采摘松茸的季节只有七八月的雨季,松茸一旦长出,需要在3到5天内采挖,才能保证新鲜和营养。 为了摘到新鲜的松茸,村民们凌晨就要出发,如果去得晚,山里本就不多的松茸就会被别人摘走了。有时,他们还要步行好几个小时,去深山里的原始森林,在泥泞的雨季,每一天的行走,都是对耐心和体力的考验。 并不是所有的松茸都值得采摘,一般来说,“童子菇”的营养价值最高,那时,松茸菌盖还未打开,像含苞未放的花骨朵;如果菌盖像一把伞一样完全散开,说明松茸已经老了,不仅香气散去,价值也会大打折扣。 走在前面的阿妈忽然停下脚步,慢慢蹲下身子。孩子兴奋地瞪大眼睛,问她是不是看到松茸了。阿妈点点头,指着脚下的草丛,一株花骨朵大小的褐色松茸,在松枝上悄悄鼓起一个小包。 松茸十分娇贵,碰不得金属,如果和铁器接触,会产生反应,影响它的味道。阿妈手里的竹棍,就是为挖松茸准备的。她用竹棍小心翼翼拨开松枝,翻动周围的泥土,再轻轻撬起松茸的根部。松茸出土后,阿妈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,只有这样,菌丝才不被破坏,来年好继续孕育下一朵松茸。 采摘松茸的过程,充满了宁静神圣的仪式感,黄小厨牵着孩子的手,呼吸也变得平静低缓,生怕惊扰了这朵林中的精灵。 跟着阿妈走这一趟,黄小厨才了解到挖松茸的不易,一个上午,找到两三朵松茸,已是非常难得,看来,之前想得过于简单了。幸好,阿妈带来前两天采摘的松茸,这道菜总算有了足够的食材。 最好最新鲜的食材要用最简单的方法烹煮。黄小厨热爱厨房里的水汽弥漫,炉火火苗舔着锅子,米黄色的黄油在热锅中吐着气泡,发出滋滋声响。切成片的松茸一片片放入锅中,洒少许海盐,在松茸馥郁的香气中,以一盘珍馐犒劳一上午的辛劳。 黄小厨的大女儿学会了摆盘,她小心翼翼将松茸依次整齐地排列在餐盘,山里拾来的松针清洗干净放在一旁,黄小厨看着孩子,眼里尽是温柔和赞许。 天空湛蓝,夏日的风轻抚这片土地,花叶、泥土、青草和远方的气息被风一并带进餐桌里。黄小厨一家和两三朋友们仿佛进入某种寂静的仪式,就着温热的米饭和松茸的鲜甜,委身于佳肴带来的温存里。 栖在墙角的猫圈成弧形,午后的阳光斜进院子里,门前的两棵树翻着油亮的叶子,微微晃动的影子投射在墙面。黄小厨的小女儿伸出一只手,想抓住那晃动的枝叶。 黄小厨收拾完厨房,将手洗净擦干,移步书房的小桌前。点燃一根檀香,静静坐在藤椅上,等待清冽的山泉水在烧水壶里咕咕沸腾,将水注入茶壶,热气从壶底顺着壶壁氤氲扩散。取出白瓷茶碗,用山泉细细洗净。随着烟气四溢的山泉注入,茶壶、茶碗、公道杯等器具变得温热。茶巾干净舒爽地摊在手边。 用专门的茶则取出茶叶,轻轻抖入茶壶,盖上盖子,微微摇晃,茶香被茶壶的余温逼出,揭开盖子时,香气扑面而来。将热开水沿着壶口边沿慢慢注入,茶叶叶片在水中翻转舒展,慢慢开出一朵朵花。10秒钟后,将澄黄的茶汤倒出,再重新倒入烧热的山泉水,盖上壶盖静静等待。 午后的阳光投映在书架上,书房因为茶香更显静谧。 一分钟之后,澄亮的茶汤经由公道杯,缓缓注入洁白的茶碗。 轻轻捧起茶碗,细嗅茶汤,浮动的香气渐渐填满整个鼻腔,浅浅品一口,让丝滑的茶汤在舌尖停留几秒,馨香又铺满口腔,随着茶汤慢慢滑进肠胃,整个身体仿佛沉浸在一片香气四溢的茶园。 屋檐下的猫顺势伸了个懒腰,又卷向另一边睡去。 阳光碎碎的透过窗户斜洒下来,照得人周身暖融融。刚刚还在捕捉树影的孩子在床榻上睡熟了,肉嘟嘟的小脸绯红。 黄小厨享受着此刻的简静与悠闲,阳光中喝着茶,翻看几页闲书,书名叫《空谷幽兰》,正适合现在的光景。20多年前,书的作者比尔·波特来到中国,前往南山寻访隐士,旅途结束,他终于理解,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想要,只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。这本书,讲的就是那些隐士的故事。书里写道:“在云中,在松下,在尘世外,靠着月光、鱼头过活。除了山之外,他们所需不多:一些泥土,几把茅草,一块瓜田,数株茶树,一篱菊花,风云晦瞑之时的片刻小憩。” 一阵小风将室外的花香送入书房,日光蹑手蹑脚滑过午后。 山里的温度不冷也不热,黄小厨决定去田间走走,顺道把朋友给的茶带些给阿妈,让她也分享自己此刻的温暖与幸福。 连绵的云朵栖息在山头,阳光从云层背后投射下来,形成一道道光束。泥土和着阳光的味道弥漫四周。黄小厨的影子缩成一团,随着他的漫步缓缓移动。 农人弓着背在一片米黄色的麦田,只要小风扶过,麦浪滔滔,麦粒被带到花草中,水溪中,树林旁,掉落在田坎上。一只低飞的蜻蜓悠然经过,在水面轻轻点下一圈涟漪。 山谷的小溪绕过青石,滑向更低的溪谷。水草顺着溪流的方向缓缓摆动。几朵白色小花轻轻柔柔顺势而下。几尾鱼嘴巴一张一合,串起一排晶莹的水泡。听见脚步声时,摆动尾巴窜到水草下方。 云层随着风翻滚,投射在溪中变幻着形状,一只小马形状的云朵倚偎在水草旁,你的心渐渐随着云烟模糊。 黄小厨手里拿着装满茶叶的茶盒和妻子做的一些茶点,循着铺满树叶的乡间小道走向阿妈的方向。 阿妈的农舍窝在山坳里,炊烟从青色瓦顶缓缓升起,蔓延至后山的竹林。几只鸭子轻盈地浮在溪面,偶尔将头埋进水田。阿妈穿着长统靴,带着米色草帽,躬身在田间劳作。 日头渐渐西沉,躲进了山的后面,洁白的云变成铅灰色,原本青色的山也转为黛蓝色。光线的余热将田间的泥土和草木味道轻轻带着,从一处到另一处,弥漫整个山坳。 阿妈见黄小厨过来,被夕阳映红的脸上笑容绽放,在眼角堆起岁月的纹路。她一只手扶住黄小厨的手臂,一手接过茶盒。 不一会儿天色暗沉下来,洁白的云也变成铅灰色。“要下雨啰!”阿妈说。 山谷的风缓缓吹来,落叶被轻轻卷起。阳光已经不见踪迹,远处的山一片墨色。雨滴啪嗒啪嗒掉落,拍在皮肤上一阵清凉,泥土、草木的味道溢满乡野,田间的水形成一纹纹水圈,树木在雨中酣畅地饱饮,叶子被冲洗得鲜绿油亮。 田中劳作的农人,肩头已经被打湿,依然不紧不慢抱起一捆麦秆放进背篓。 黄小厨走进一片竹林,雨还未下密,低低的烟雾在田野上方飘动。一小会儿功夫,山边云雾散开,露出一丝淡淡的光线,田间却还在轻风细雨。 此时,屋檐的小猫开始用舌头梳洗毛发,小女儿已起身趴在窗棂。茶香的余味在屋子隐隐浮浮,大女儿手捧一本书,半窝在竹藤椅里,几捋发丝垂在脸颊边,整个屋子被寂静和温柔包围。 躲过这阵过云雨,天色渐渐舒展,黄昏在天空抹上一片温吞吞的橘色,随着时间老人蹑手蹑脚的到来,最后一点夕阳消匿在天边。 夜幕垂落,夏虫在田间奏鸣,青蛙声也加入进来,为漆黑的夜更添了几分寂静。夜晚的风轻轻抬起窗纱,窗户微微开起,一丝清凉溜进屋里。 此刻,天空再次扬起雨丝,泥土、草木的味道溢满乡野,田间的水形成一纹纹水圈,慢慢酝开。 你闭上双眼,深吸一口湿润的空气,身体仿佛漂浮在云烟上,顺着田野的味道微微荡漾,窗外的雨声和竹叶沙沙声裹着四周的沉静,温柔地带着你滑向黑夜。星星缓缓从一边沉向另一边,山风卷着细雨潜入夜色,雨声渐渐盖过竹叶声,轻拍在半掩的窗玻璃上。 你在这夜雨的吟唱中,变得越来越轻盈,橘色的灯光一点点消失,你像田间的一株麦子,松林的一叶松枝,溪间浮游的水草,柔软、安详,沉入无边的梦里。
返回顶部